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年的中考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从中考的内容中,窥视一下初高中衔接的考点。这预示着:很多题目,如果能够在8年级下,9年级,在保证基础之上,稍微上一点初高中衔接(类似以前自招)的内容,更有助于获得高分。 例如今年中考的这几道题: 今年文言的压轴题: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古文原文】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贝州。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环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入城杀元凶,余党可说而下也。”公壮其言,遣行,丁宁祝之曰:“壮士立功,在此行也。”遂至城下,浮渡濠,叫呼,守城者垂匹练,缒身以上。见贼隅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下,血膏战地,肉饱犬彘,悔无及矣。”辞尤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左右兵至,遂被杀。闻者莫不义之。是时,翰林郑毅夫方客魏,为之作传。 (考试时肯定删减了,我这里不做删减,更大程度还原,方便了解人物形象。) 这道题目其实是有很多要素的。比如“马遂的形象”原来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觉得“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会有损形象?通过原文的“公壮其言,遣行”可知,马遂的形象应该是符合“义”的。他不惧危险,只身深入敌营,晓谕敌军,以期用最低的代价达到收服敌军的目的。而谈判必然要用一定的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威逼利诱”的手段。注意,原来的形象是通过“不惧危险,只身深入敌营”建立的,至于他谈判时使用什么手段,只要不违背道义,是不会损害其“义”的形象。 这道题目还可以思考一个角度,就是其威逼利诱的语言: “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下,血膏战地,肉饱犬彘,悔无及矣。” 让人联想到《苏武传》中卫律劝降苏武,也是威逼利诱。那么是否说明马遂也是卫律之流?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境。卫律是背叛汉庭之人,卫律的劝降本身是希望苏武背叛汉庭。从动机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威逼利诱导致人物负面的。而本文的劝降对象是“妖贼王则盗据贝州”的“贼人”。因此,我们要在具体语境中思考人物形象。 关于现代文,说明文我粗粗看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初中,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是文学类文本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题目我觉得作为高中的考题也是可以的。四道题目分别为:归因题(本身也是形象塑造题);语言表现力的赏析;叙述的赏析;构思与主旨情感题。其中语言题和构思题非常“高中”。 先说语言题: 【原文】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题目】分析第⑤段三个“放飞”的语言表现力。(5分) 这道题非常像我们高中的题目。如果我把它改编了,高中同学一定有感触。 【改编】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第⑤段划线句,有人认为改成:随时放飞猫咪、烦恼焦虑和我们对未来的期盼……更简洁,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这里就有思考,为何反复用“放飞”?这样起到什么效果?不要空讲效果,要思考“放飞”后面的对象。第一个对象“猫咪”肯定实指,指代像“猫咪”的“狗尾巴草”。第二个对象是由前者放飞获得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因为放飞了“猫咪”,因而摆脱了“烦恼与焦虑”,这是典型的由实到虚,此时第一个“放飞”是“放飞”的动作;第二个“放飞”意思发生了转换,变成了“摆脱”;然后最后一个“放飞”更进一步指向未来,也是虚写,是指“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反复使用“放飞”,其实表达了不同的意义。 更进一步思考这个题目,还要思考三个“放飞”连用,起到什么效果?三者关系是典型的由实到虚,在不经意间,是不是产生了一种时空的延伸,由当下的时光延伸到此刻的未来?我们可以观察到语文后一段的内容: ⑥今年秋天,返回故乡途中,忽见路边长满了咪咪猫。我弯腰揪下两根,一根递给二姐。二姐一愣,随即掐掉长柄,把咪咪猫握在手心里,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 我们发现文章自然过渡到了当下,说明前面都是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回忆如此美好,正是因为“咪咪猫”的串联,让我有童年可以回首。 最后回归常规的,初中知识。语言表现力的知识点落实。一般语言表现力涉及的知识点为: 再说构思题,这个题目明确了构思题的两大特征“选材”和“组材”。这道题目其实今年青浦二模已经出现过。题目如下: 17.文章其实写了四个与“系鞋带”有关的材料。请从材料典型性的角度,分析四个材料的不同,并阐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答案:前三个材料作者选取了童年、成年、晚年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段/描写了同学之问、夫妻之问、祖孙之问等典型人际关系中与“系鞋带”有关的片段,表明在人生各阶段都会有人给予帮助和关爱。第四个材料则选取智障孤儿在他人影响下照料老人的材料,表明弱小者也具备关爱他人的能力/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问传递关爱之情的赞美。(6分)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要求从“典型性”角度分析四个材料的不同。前三个选材体现三个年龄段,“代表性”照应题目的“典型性”,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说明“关爱和帮助”的普遍性。后一个选材是从“人群”角度分类,说明任何群体都可以表达“关爱和帮助”,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普适性”。 而中考的这个题目:作者对咪咪猫的选材和组材,经过流年经历,表达了作者不同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8分) 比起青浦的模考题,多了一个组材。如何将材料组合起来?一般来说就是线索,串联起自己的童年的回忆。当然中考题还有不同情感。选择题其实已经做了提示:童年时期的我,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童年给我的感觉是美好的。成年后的我,怀念这童年的时光,用童年的这段时光作为自己继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我的两个阶段,是由“咪咪猫”串联起来的,文章在放飞“咪咪猫”的过程中,自然承转,前后照应。我的情感也由曾经的天真浪漫到后期的怀念、难忘。这是一种成长必然经历的转变。 最后讲一讲作文审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今年这个中考作文题,命得非常有新意,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无法抛开材料单独看,否则无法还原“取水人”这个重要的喻体。 材料一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个比喻“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这个比喻明确了“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水”是一个钩子,关联起“人”与“世界”——人们通过“取水”这个行为来认识世界。此时,我们理解这个题目应该是“我也要认识世界”。 第二个层次是一个界定“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界定了“成长”这个关键词。什么是成长?就是在探寻“未知事物”的过程中“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注意,此时限定了我们探寻的对象,必须是“未知事物”。当然这个“未知事物”,我觉得可以拓宽到“未知领域”,“未知技能”……这种“未知”,不是针对人类群体,而是针对“个人”这个“个体”。 第三个层次明确了“成长”与“取水”的关系“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成长本身就是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取水的方式”——成长也就是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明确了这三个层次,我们首先对这个题目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拆解: 我——明确了写作主体“关于我的成长”...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