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就能背很多英语单词了;初中就能学懂高中英语;奥数都拿了几次大奖……自己家的孩子,必须跟上。 而事情的另一面,父母越是逼迫自家的孩子,孩子越是不争气。 聪明的父母,会反思自己,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明代作家冯梦龙说的:“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01 早慧的孩子,更可能早夭。 看过一个哲理故事:一个书生,恨不得自己马上做官,于是反复起到神灵。 神灵见书生如此虔诚,就让他一夜之间来到二十五岁,然后中进士,做官。 接着,书生想要婚姻、孩子、功名……神灵让书生心满意足,一天就完成了找对象、结婚,孩子也有了,并且官位已经到了三品。当然,书生也来到了五十多岁。 看着白发苍苍的自己,书生忽然后悔了,要变回年轻时候。此刻,神灵不见踪影。 一辈子太短,可能一件事都做不完。可是很多人觉得太长了,非得迅速知道事情的结局。 拔苗助长的故事,一次次在家庭上演,孩子苦不堪言,大人恨铁不成钢。 现实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的神童。 历史上的神童,也就是嘴巴厉害了一些,不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 东汉末年的孔融,四岁就知道礼让梨子。 更令人敬佩的是,孔融几岁时,就去拜访太守李元礼。大大方方地说:“我和你是亲戚。” 太守愣住了,不知这亲戚从何而来。 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你的祖先老子,本是亲戚。因此,我们也就是亲戚了。” 更巧的是,孔融的儿子,也比同龄的孩子聪明。 在家庭受难的时候,孔融的儿子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关于孔融的结局,着实是悲惨的。是北海做官时,面对袁谭的攻击,并没有好的对策,在短兵相接时,他还在看书,导致妻儿被掳走。他对曹操推行的孝道,进行嘲讽,最终被斩杀。 王安石笔下“伤仲永”的典故,就更体现了父母的短见。 三国时,魏国的钟会,很小的时候,就和曹丕对话,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从此,被认为是神童,一路高歌猛进。 在消灭蜀国的时候,钟会居功自傲,后来萌生不臣之心,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一个道理:人品比智慧更重要;人品比情商更实在。 从小就没有学会做人,只懂得读书,或者只会“阿谀奉承、狡辩、反驳、讲道理”等。成长的路上,不知不觉就偏离了正常人的轨道。 看透了早慧的害处,我们难免会想起苏轼笔下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02 孩子最长久的成功,就是大器晚成。 不强求孩子早慧,允许孩子大器晚成;不逼着孩子尽早成家立业,这是父母应该有了远见。 人生几十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样一样地做。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人生是很难的,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关照之后,更难。 明朝书画家文征明,七岁还不会说话。而他的同伴唐伯虎,得到了无数的点赞。 两个孩子有鲜明的对比,但是文征明的父亲不着急,认为大器晚成就行了。 文征明十一岁才开始读书,并且父亲坚持把他带在身边,悉心教育。 对比人生的结局,文征明比唐伯虎要好得多。 哲学家王阳明,小时候也比较愚钝,五岁都不会说话。十二岁正式上学。...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