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 ——部编语文七年级《天上的街市》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该案例取材于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二、案例背景 本课是部编语文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六单元第二十课,本单元以“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人文主题,四篇课文都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中奇思妙想、虚构想象的独有魅力,意蕴深刻而又隽永。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天上的街市》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黑暗社会的痛恨之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三、案例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第一环节:初一是初次接触新诗,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内容,特别是品味“明”“闪”“现”“点”“定然”“ 浅浅的”“骑”“闲游”“朵”这些词语,体会诗人如何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环节: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会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我把朗读的训练与指导贯穿于本诗的学习全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用阶梯式朗读法指导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诗做到流畅、准确;再读全诗要求读出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两首诗风格、朗读方面,加以适当的指导。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基于这种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现代诗歌的评价和写作,而且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另外,本单元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天上的街市》中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目标设置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 3、体会诗歌言简意深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的独立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六、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很多文学作品以“向往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为主题,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相关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有关向往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的诗歌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二)朗读欣赏 1、听课文朗读,提问:你从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过渡:作者为什么有着这样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作者又有着什么样的独特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郭沫若。 (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了解) 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等。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控制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诗歌赏析:(重点与难点)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 (1)生活大家都体验过,对于自由、美好的生活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可又说不清道不明,郭沫若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