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精选】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强化训练典型题目解析||以赤子之心回归自然+摆脱符号,发现自然

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目:

在某景点,有人说:“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人所说话语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以赤子之心回归自然

在某景点你拥我挤的打卡拍照洪流,有人说:“我们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这句话猝然绊了我一脚。

诚然,在这个社交媒介四通八达的时代,为目光所及的美景拍照留念不仅是一种便利的记录生活方式,一键转发朋友圈更使得赏景之人的快乐得以蔓延给足不出户的亲朋好友,科技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人际情感往来,成为潮流也不足为奇。但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人们与山水交往互动时人自身与自然的接触的减少,我们愈发习惯于通过朋友圈接触自然山水了,换言之,人们愈发将拍照发朋友圈视作观赏山水的最终目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拍照发朋友圈从生活的记录,异化成为彰显自我生活之优越的攀比工具。被亲密社交所迅速放大的人际差异迫使着人们向外释放自我生活之良好的迹象,闲余赏景便成为敢输注的证据。然而这种做法演化成“为他人而赏景”,具体表现为追捧“网红景点”,执行他人制定的旅游政略,更为甚者对山水美景进行P图粉饰。在满足为他人而生的虚荣心的道路上,人们丢失了自主意识,只盲目地踩着走过的路,看已预设好的日落。

观赏自然山水仅仅为拍照发朋友圈?不然,回归没有数字媒介的任何一段历史,永远有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路上,梭罗在无一人观赏的瓦尔登湖畔,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人本是自然的孩子,自然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古人咏竹、咏山、咏水道出人生应豁达,咏自然生命鼓舞不屈的精神,与自然的接触是一场无声的疗愈,而且是一个人的灵魂独自与自然共鸣才会产生的疗愈,从喧嚣的市井生活中抽身,人们来到无人的自然倾诉,正像悉达多与他的佛清水般无声沟通。自然不教给我们什么,而是提供给我们足够静谧的、能够真正听清自己声音的契机。

进一步而言,只为炫耀自我生活优越的旅行全然背弃了与自然相处的原则——以诚心相待,人们在不如修饰的大自然面前戴上千人一面的面具,不敢诉诸真心,那么大自然也将封闭对你的无声怀抱。

实际上,科技并非阻隔人与自然的罪魁祸首,究其根本是人们内心的虚浮与脆弱。且看那些用手机拍下瑰丽日落附上今日所思的人儿,他们找回或守住了初心,做了自然忠实的子民,同时也将自然的无限力量遍及给了社会,回归平静,褪去浮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吧!

再进一步,回看自然是对自我的洞察。“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在自然中所看到的不同景致构成了人的独特性,是足以认识自我的重要通道。

摆脱符号,发现自然

有人在景点说:“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发朋友圈吗?”我认为,拍照发朋友圈仅仅是对景观的符号消费,自然山水的真正益处是让我们感悟、发现美。

身处景观社会,万事万物都有被凝视的自觉,作为“网红打卡地”的自然山水也脱离了自然的范畴,变为了人们精挑细选的最“上镜”的景观。不仅仅山水成为了景观,我们自身也成为了景观。我们拍照、发朋友圈,将自身转化为景观,满足我们被凝视的需要。

鲍德里亚说,符号已成为驱动消费的第一动力。在这里,山水仅作为“自然美”的象征而存在。但其与“自然”截然不同。“上镜”最大化地展现出了某种美感,也取代了传统上的肉眼对美的感知与个体对氛围的感受。

倘若我们只为拍照、发朋友圈而去寻找、观赏自然山水。我们实际上只是在自我满足。通过一系列景观符号强化在社交媒体中“亲近自然”的人设,其本质是同质化的。你只是单纯消费了符号,而在照片定格的一瞬间,个体已经与山水一同作为景观而同一化了。

观赏自然山水的目的是欣赏一种异质的、有别于现代人类社会的美。这种美不同于景区精心布置的拍照点,她可以是粗糙的,是一种自然自身的平衡,一种不加雕琢的美。这样的美,与园丁精心修剪的枝桠不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真正自然山水的美没有被景观化,而是作为自然而存在。我们可以观赏并探索这些异质化的存在,把这些美的感受化为自身的血液与经络,作为一个更和谐化、审美化的个体存在。

这样的目的是先于行为的,并不是当有人提示目的仅是拍照发朋友圈便可修正的。但是,当那些发完朋友圈的人静下心仔细欣赏周围景观,或许也会捕捉到美的存在。目的瞬息万变,但是一个人寻找美的心态是基于三观的、现实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熏陶、陶冶才能改变。曾几何时,自然山水是我们身边最寻常的存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那些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自然山水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今,自然已成了我们需要出来观赏的存在了。自然山水的观赏,让我们反思。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数亿年的自然与人类数百年发展的矛盾。自然作为一个符号嵌入现代生活,但他的几近永恒的特性让其无法完全沦为景观的存在,而保留其神圣性。

自然山水一直这样存在着,我们或许可以将其作为景观符号消费掉。拍照发个朋友圈,或许我们更应该用身心感受它,发掘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寓于异质性与永恒性中。她既非人类的产物,也是相对永恒的存在。在这样的自然。让我们不断充实自身的内心,也能寻得永恒的依托。

寻回本真的悸动

面对山水间时幻时灭的闪光灯,有人不禁发出质询:“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我感到讶异。我回答:“不可为‘只是’,而为‘不应是’。”

这位清醒者的质问根植于当下逐渐异化的现代社会。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价值观异变,也在于目的与手段的异位。人们蜂拥至景区,心中却仅怀有“我要发圈”“我想得到赞美”的希冀,无疑是忘却了旅行、观赏自然山水的本原目的,而将其置换为得到赞美、从而得到满足的手段。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达,却造就一幅无头苍蝇乱撞的局面,不禁令人唏嘘。

倘若我们放眼于古代,寻寻当时的自然与人类之关联,便初现端倪。没有树立标牌,指名道姓的景区,没有只需“咔嚓”一下便可扬长而去的相机。古人如何记录山水的?只凭手中一支笔,胸腔一颗心。怀抱着对自然极大的敬畏,与博大的热爱之心,山水之景,何需还要物相的方式呈现?不过都留于心中罢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玩千里于一席”,哪一句不饱含着作者与自然无处不在的联系?而我们自诩先进的现代人,也只能临言嗟悼,恍然于其中了。

试问古人之心,何以有之?在心矣!不妨设身处地,想象自己与自然山水的接触,想象亲密的交互,容纳万物于心中流淌的包容。重在我们对山水自然的认同。是否明朗,我们当初初见雄山巍岭的惊叹已经悄然而逝,我们醉心于林中鸟语与水中蛙鸣的乐趣已不复感于心?当初,我们作为人而存世,对自然的那一份悸动早已逝去,被万千精妙的机器所代替了。

既然外物无法改变,则只有转换本真的态度。何要限制于那为人称道,却局限于标识的景点?身边万物,皆是自然!人类以无比的自大妄念这磅礴壮阔的文明世界,却已忘记自己本身于自然中。山水之妙趣,存于路旁一花一草之间,存于蝶影一扇一灭之间,存于我们一呼一吸之间。“观赏”的行为本身,莫过于与自然进行直接的联系,又何囿于景区的限制,我们但怀有敬畏之心,细心体悟之心,便时刻是在观赏,时刻是在明心。

回看质问者的动机,它提醒了我们作为人应怀抱的情感,一种生命情感,而不只局限于精妙的机械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无一不是“本真”联系的体现,对自然山水的情怀,其实本就存于我们的心中。

寻回本真的那一份悸动吧,我们都是自然之子!

解下镣铐,找回初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朋友圈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更新。小到鸡毛蒜皮的抱怨,吐槽,大至哲学、科学的感悟、追思。不知不觉间,人们出行旅游拍照发朋友圈已成为“新型风俗”。然而,我们出来观赏风景自然山水,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社交媒体席卷全球,作为沟通,了解他人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交软件以其便捷性迅速成为社会潮流。诚然,拍照发朋友圈、分享自然美景和个人的美照是记录美好生活的方式。这有益于提升个人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但随着“网红热门打卡地”“适合发朋友圈的景点推荐”登上热词头条,显然这种分享生活的纯粹初衷已然出现了异化。

发拍照到朋友圈是旅游玩乐的附属分支,绝非最终目的。二者的本末倒置不仅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影响了游玩的体验,同时浪费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宝贵机会。城市化进程使我们享受自然的机会大幅降低。而且,当发朋友圈异化为炫耀,显摆时,甚至会助长消费。小红书主义的盛行,刻上“物质财富决定一切”的信条,进而提升个人的快乐成本,陷入恶性循环。

从社会层面来看,受打夫目的驱使的游玩目的,过于功利,使人们丧失了自然人文的艺术情怀。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言,人们被科技捆绑,最终陷入空虚、迷茫的境地。

欣赏自然山水,其首要目的是放空我们的身心灵,缓解日常生活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喘息休整片刻,为再次实现自我价值做准备。同时,欣赏自然山水有利于我们体悟生活的真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陶潜“采菊东篱”的闲适与自洽,以及其返璞归真的自然美。

当人们的游玩初衷由分享转为炫耀,戴上了科技的枷锁,使内心更加空虚,显然与原先的游玩初衷背道而驰了。

事实上,拍照发朋友圈与欣赏自然山水二者并不矛盾,矛盾的是有些用户使用的目的。我们应解下内心中丑恶目的所戴上的镣铐,正确合理地使用朋友圈等科技带来的便利产物。拒绝本末倒置,记住旅行的初心是欣赏风景,提升改善自我,而绝不仅是所谓的“发朋友圈”。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