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词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作者少年时期的,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心忧天下和人民处于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作者在,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作为一个青年,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报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根据“谁主沉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②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前文语境中有“人民”,故用“水深火热”。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根据介词“在”可知,应选“字里行间”。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体现了内容表达“透彻、充分”,应用“淋漓尽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答案 B 解析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状语,应放在句首,排除C、D。“需要”的应是“青年肩负起……重任”,“肩负起……重任”应是强调的重点,故排除A,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答案 C 解析 原句有三处错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排除B、D;“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排除A;“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动词“成为”。故选C。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却惨遭反动派蹂躏的事实,不禁满腔悲愤:“①?”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②”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这个问题的提出,像③,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一声震撼天地的春雷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应紧密结合诗歌思想内容,同时兼顾上下文语境。第①空由“在《沁园春·长沙》里”“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得知;第②空由“的‘同学少年’”可以得知;第③空所在句子是个比喻句,本体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想象一个合适的喻体即可,下文是“唤起”,故而喻体应是雷声或钟声等。 5.参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一首歌颂毛泽东同志的短诗。要求:必须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