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单元导语】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阐述选文情况和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提供活动的主要路径,提示单元核心任务、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 《沁园春·长沙》: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单元学习任务】 二、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1,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2、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3.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 基于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将《沁园春·长沙》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品味意象、意境; 2.体会炼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曹操眼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凉雄浑,是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微凉轻灵,是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它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绵绵愁绪,更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 二、检查预习 1、文化知识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2、知人论世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豪迈的词。 三、朗诵 1、初读,注意字音、节奏。 2、再读注意情感。(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3、学生齐读、个别读、名家示范读。 四、整体感知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明确:上阙:立、看、怅、问 下阙:携、忆、记 总结:其中“看”“忆”分别一字领起上下阙。 上片写景,并即景抒情,下片追忆往事。 五、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班级组织绘画活动,要求将本文描绘成四幅图画,你将如何构图并给这四幅画命名? 要求: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交流,并派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一)第一小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0
0
0